為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,8月30日,由自治區黨員教育中心舉辦的第三場“名家云直播”黨課開講,作為一名國有企業的黨員職工,我與同事們通過廣西云客戶端平臺實時收看“堅定文化自信 重鑄大國之魂——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文化自信的歷史智慧”專題黨課。
主講嘉賓李敬學系統深入闡釋了“沒有高度文化自信、沒有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,要想增強文化自信,就必須重視并善于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力量”這一理念。李教授指出,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,是民族生生不息、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,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沃土,是中國在國際文化洪流中站穩腳跟的支撐,培養文化自信就是增強民族自信,提升人民群眾的民族信念感,為中國百年發展之變革注入新時代的文化精神活力,同時讓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綻放新的光彩。
聆聽李教授的講解,縱觀歷史五千年,華夏民族屹立于世界東方,五千年的民族文化源遠流長,以特有的東方神韻滋養著一代又一代華夏兒女。翻開歷史的畫卷,萬里長城永不倒,彰顯的是一個民族的脊梁;北京故宮,匯聚了中國古代宮廷建筑的精華;絲綢之路,開辟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通道;唐詩宋詞,則寫盡了人生百味......優秀的傳統文化滋養著我們的身心,讓我們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無窮力量。
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在不同的場合都提到文化自信,明確提出,文化自信,是更基礎、更廣泛、更深厚的自信。中華民族是一個多元化的民族,民族文化有著深厚的底蘊。回望歷史的長河,從秦始皇統一六國,到三國各路英雄爭霸,從唐朝的極樂盛世,到成吉思汗的封疆擴土,從孫中山的三民主義,到毛澤東的“槍桿子出政權”,從三大戰役到改革開放,乃至今天的小康社會,每一個朝代,每一件大事、每一個理論創新都賦予了中華民族文化新的生命力和創造力。
堅定文化自信,奮發圖強。 站在歷史的天空下,文化自信讓一個國家自立自強,尤其是在當前科技創新突飛猛進的新時代,我們從民族文化中吸取智慧和力量,成功發射了神舟一號、嫦娥一號,我們成功舉辦了舉世矚目的奧運會和世博會,同時也創造了世界第二大經濟發展體的偉大成就。高鐵飛馳 天眼顯威,嫦娥問天,蛟龍入海.....我們正由“跟跑者”變為“領跑者”,在時代的舞臺上大放異彩,這些科技成果正是我們堅定文化自信,奮發圖強的偉大奇跡。
堅定文化自信,踐行偉大建黨精神。 作為華夏子孫,從小開始,父母親就教導我們要自立自信自強,任何時候都要相信自己、肯定自己,最終超越自己。在學校老師傳授我們知識文化,讓我們腹有詩書氣自華。參加工作后,我們學習思想政治,去觸摸那些國家大事與各類原則宗旨。特別是黨史學習教育,讓我們從“二萬五千里長征”“百團大戰”“狼牙山五壯士”“抗美援朝”等黨史學習中,深刻領會到了“堅持真理、堅守理想,踐行初心、擔當使命,不怕犧牲、英勇斗爭,對黨忠誠、不負人民”的偉大建黨精神,這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之源,也是我們中華民族千年傳統文化的一脈相承。作為新時代的青年,我們要勇敢肩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,志存高遠,腳踏實地,傳承和弘揚偉大建黨精神,在各自崗位上發揮聰明才智。
弘揚傳統文化,感受傳統文化魄力。 民族文化深深地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,沒有那一個國家像中國一樣注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。每年春節,我們都會放下手頭上的工作從四面八方趕回家過節,就為了一家人吃個團圓飯一起看春晚;清明節,我們帶上各種祭品上山掃墓祭祖、懷念先人;端午節,為了紀念歷史中偉大詩人屈原,我們吃粽子、賽龍舟,這個節日成為首個入選聯合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。而農歷中秋節,我們不僅吃團圓飯,還會邀上三五好友一起吃月餅賞明月、賞花燈、猜燈謎......每一個傳統節日我們都參與其中,那是一種親情、友情的交融。正因為我們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和傳承,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就顯得格外的厚重和久遠。
文化是民族的血脈,是一個民族的根和魂,也是人民孕育夢想的家園。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、一個民族、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發展的深刻認識。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,弘揚優秀傳統文化,讓傳統文化在中華大地上綻放出更為絢麗多彩的光芒。